中国的AI企业爆出海潮:以新加坡为跳板进入美国市场
中国的AI初创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美国市场,受限于国内消费者不愿为AI应用付费以及严格的监管要求。随着挑战加剧,许多公司如MiniMax选择在美国寻求发展机遇,可能改变全球AI产业格局。
近年来,中国一直站在AI创新的前沿,大批初创公司不断突破技术边界。然而,一个有趣的趋势正在浮现:最新一代的中国AI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海外,许多公司瞄准了美国市场。而且,他们以新加坡为跳板。
人们一直对TikTok和Shein这些知名中国公司,将总部设在新加坡,却针对美国市场,深感好奇。殊不知,目前中国的AI初创企业,也爆发了“出海”潮,而且也是以新加坡为基地,进军美国市场。
我们先来看,具有庞大中国用户群的中国AI初创企业,为什么要舍国内市场,而针对美国市场?
有两个关键因素推动了这一转变:
1. 付费问题:中国消费者不愿意掏钱
尽管中国拥有技术娴熟的消费者群体,但出人意料的是,消费者对为AI应用付费显得犹豫不决。这种犹豫源于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,充斥着各种选择。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初创公司,已经发布了数百个大语言模型(LLM)及相关应用,想要脱颖而出并说服用户付费,变得难如登天。
此外,中国消费者对数字服务有免费或低价的预期。很多人已经习惯于使用各种应用和服务而无需付费。这种心态给AI公司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障碍,阻碍了它们从创新中实现盈利。
2. 监管障碍:应对中国的AI法规
虽然中国迅速接受了AI技术,但同时也迅速制定了相关的监管规定。中国拥有全球最早一批、最详细的AI法规。尽管这些规定旨在确保AI技术的负责任发展,但它们也为创新者创造了一个复杂的环境。
一些主要的监管挑战包括:
• 内容限制:AI服务必须避免生成可能被视为颠覆性或宣传极端主义的内容。
• 数据隐私:像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(PIPL)这样的严格法律规范数据使用,可能限制AI模型的训练数据。
• 真实性要求:早期法规草案要求所有AI输出必须“真实准确”——这对聊天机器人和创意AI工具来说是一项极高的要求。
• 安全评估:开发者必须进行自我评估,并向中国的算法注册处提交备案。
这些规定虽然出于良好的意图,但大大限制了AI应用在中国的功能性和创新潜力。
美国梦?
面对国内的这些挑战,许多中国AI初创公司开始将美国视为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。以总部位于上海的MiniMax为例,他们的应用Talkie已经成为美国市场上的热销产品。
尽管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,尤其是在对TikTok等应用的担忧中,这种转向美国市场并非没有挑战。但对许多中国AI公司来说,进入美国市场的潜在回报远远超过了风险。
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,我们可能会看到全球AI格局发生有趣的变化。由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驱动的中国创新,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在国际市场上找到归宿,进而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。
新加坡扮演的角色
和Tiktok以及Shein一样,这些AI初创企业也以新加坡为跳板,至少在发布产品时,看起来是一家新加坡而不是中国的公司。
当你在苹果应用店里看到Talkie应用时,上面写的是新加坡的公司名:Subsup Pte Ltd,是一家注册地址在新加坡实龙岗的新加坡注册公司。但实际上,这家公司是位于上海的MiniMax。
目前,并不清楚这家公司为何要以新加坡为基地。
但是,笔者分析可能的情况有:
美国对中国AI公司的疑虑,促使这家AI公司以新加坡公司作为掩饰;
也可能是新加坡的法律框架和经商环境,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。
实际上,MiniMax 是中国的科技独角兽之一,常被称为 “人工智能四小龙 ”之一。
无论如何,MiniMax的做法,凸显了中国AI初创企业的有趣动向,尤其是新加坡在这波中国AI企业的“美国梦”中,所扮演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