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康复中,不能吃汤面,只能吃拌面🍜。
我最爱吃雪菜牛肉丝汤面。当年住在虹口公园地区,四川北路山阴路口的清真饭店,有两碗汤面,大卤面和雪菜牛肉丝面,好吃得不得了,常常排队。
到了新加坡,家人星期天就会做两碗雪菜牛肉靡汤面,是道地的山阴路风格。
一场痛风,让这碗汤面成了“那些年吃过的汤面”。
汤面不能吃,只能在拌面上动脑筋了。
拌面,广东人叫捞面,福建人叫面干。新加坡很多广东人福建人杂处,叫干捞面。反正就是没有汤的面。
上海人拌面文化很盛,一道葱油拌面闻名遐迩。此外,夏天的上海冷面,也是拌面。
上海拌面用料简单,但做工不简单。有人做拌面做不好,上海人就戏称他为“洋拌”。可见拌面在上海文化中的地位。
葱油面,用料就三样,葱、油、酱清。但要做好葱油,很有功夫。熬葱油,一切都要刚刚好,马虎不得。
1949年后,上海人精打细算,葱油面是家家户户的杀手锏。可以说,不会做葱油拌面的不是上海人。
后来,生活方式改善了,上海人在葱油面上放一只大开洋,就是虾干。上海人精打细算,开洋从虾肚子一劈二,盖在葱油拌面上,看起来是两个虾干。
星期天,雪菜汤面不能吃,就吃葱油拌面。葱油是二医小妹陈丽琴在家里熬制。希望持续有来。
拌面,拌起来!